化学镀(chemical planting)又称为无w88解镀(electroless planting),指在无外加w88流的状态下,借助合适的还原剂,使镀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,并沉积到零件表面的一种镀覆方法。
化学镀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,以往由于镀层的性能和溶液较昂贵等方面的原因,工业 化应用受到较大限制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......详情点击>>
密度:
镍的密度在20℃时为8.91g/cm3。含磷量1%-4%时为8.5 g/cm3;含磷量7%-9%时为8.1 g/cm3;含磷量10%-12%时为7.9 g/cm3。镀层密度变化的原因不完全是溶质原子质量的不同,还与合金化时点阵参数发生变化有关。
热学性质:
热膨胀系数是用来表示金属尺寸随温度的变化规律,一般是指线膨胀系数μm/m/℃。化学镀Ni-P(8%-9%)的热膨胀系数在0—100℃内为13μm/m/℃。w88镀镍相应值为12.3-13.6μm/m/℃。热传导系数可以从w88导率计算。化学镀镍的热导率比w88镀镍低,在4.396~5.652W/(m·K)范围。
w88学性质:
由于镀层是很薄的一层金属,测定比w88阻困难。Ni-P(6%-7%)比w88阻为52-68μΩ·cm,碱浴镀层只有28-34μΩ·cm,纯镍镀层的比w88阻小,仅为6.05μΩ·cm。镀层比w88阻的大小与镀浴的组成、温度、pH值,尤其是磷含关系密切。另外热处理也明显影响着比w88阻值的大小。
磁学性质:
化学镀Ni-P合金的磁性能决定于磷含量和热处理制度,也就是其结构属性——晶态或者非晶态。P≥8%(wt)的非晶态镀层是非磁性的,含5%-6%P的镀层有很弱的铁磁性,只有P≤3%(wt)的镀层才具有铁磁性,但磁性仍比w88镀镍小。
钎焊性能:
化学镀镍层拥有良好的钎焊性能,如在铝合金制品上镀7~8um镍磷镀层就可以改善钎焊性能,使铝散热品与硅晶体管连接良好。
化学镀镍的历史与w88镀相比,比较短暂,在国外其真正应用到工业仅仅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。
1844年,A.Wurtz发现金属镍可以从金属镍盐的水溶液中被次磷酸盐还原而沉积出来。化学镀镍技术的真正发现并使它应用至今是在1944年,美国国家标准局的A.Brenner和G.Riddell的发现,弄清楚了形成涂层的催化特性,发现了沉积非粉末状镍的方法,使化学镀镍技术工业应用有了可能性。但那时的化学镀镍溶液极不稳定,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实际价值。
化学镀镍工艺的应用比实验室研究成果晚了近十年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,美国通用运输对这种工艺发生了兴趣,他们想在运输烧碱筒的内表面镀镍,而普通的w88镀方法无法实现,五年后他们研究了发展了化学镀镍磷合金的技术、公布了许多专利。1955年造成了他们的第一条试验生产线,并制成了商业性有用的化学镀镍溶液,这种化学镀镍溶液的商业名称为“Kanigen”。
目前在国外,特别是美国、日本、德国化学镀镍已经成为十分成熟的高新技术,在各个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
我国的化学镀镍工业化生产起步较晚,但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,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,还举行了全国性的化学镀会议,据第五届化学镀年会发表文章的统计就已经有300多家厂家,但这一数字在当时应是极为保守的。据推测国内目前每年的化学镀镍市场总规模应在300亿元左右,并且以每年10%~15%的速度发展。
化学镀镍层经常性的质检分为两类:验收试验和质量试验。
除按用户技术要求的试验项目和频率之外,镀层质量监控应定期进行,比如每月或每星期进行一次。验收试验项目通常包括镀层外观、厚度、公差、结合强度、孔隙率等。质量试验包括度层耐蚀性、耐磨性、合金成分、内应力、显微硬度等。不能只进行某一项试验来代表镀层质量控制,比如仅仅用测量显微硬度作为镀层质量的标志是不对的。因为化学成分相似的化学镀镍层的硬度十分相近,这只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镀层本体的固有特性;然而,相同硬度的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可能完全不同,镀层结合强度与工件镀前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。同样,合金成分相似的镀层的耐蚀性也可能大相庭径,因为镀层的耐蚀性与其组织结构、孔隙率年许多性质有关。所以镀层质量的监控应该是合理组成的多项试验。